2001年,我校团委积极参加团市委组织的“首届‘挑战杯’首都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竞赛”和“首届‘挑战杯’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”活动,3月份,校团委召开专门团总支书记会,积极动员、认真组织,各院系分团委团总支上交各类作品30余篇。经过初评,上报北京市作品16篇,经市评审会评审,我校取得良好成绩共获奖13项,其中教科院阳志平同学的《虚拟与现实的互动:对CSSN的初步研究》和计算机系研究生陈翔同学的《 MCGSI工控组态软件平台》荣获特等奖,经市组委会审议通过,被推荐参加全国“挑战杯”竞赛。后经西安决赛陈翔同学获全国三等奖。我校首次参赛就实现了全国“挑战杯”零的突破,取得开门红之后,我们继续努力,迎接更大的挑战。
2003年,生物系01级硕士研究生蔡正求的作品《细菌种特异性的16S rDNA寡核苷酸探针数据库的初步构建》获得了北京市第二届“挑战杯”首都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,并获全国三等奖。历史系研究生刘荣华作品《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现状调查》在挑战杯全国大赛上荣获三等奖。数学系01级研究生卞文良《中小企业诊断软件1.01》(软件)获奖后被商家看重拍卖成功,还有很多优秀作品被应用。这说明我校的学生科技成果已经具备初步的转化能力和市场潜力。
2005年校团委副书记徐惠带领生命科学院李学凤、数学系陈知新携作品随北京代表团赴上海复旦大学参加第九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。数学系陈知新同学的作品《Easy C Studio》荣获全国三等奖,生命科学学院李学凤同学的作品《利用基因重组大肠杆菌技术制取燃料乙醇》荣获全国一等奖。这是我校历届参加挑战杯的最好成绩,实现了我校科技创新的飞跃。
这之后,在2007年的“挑战杯”比赛中,我校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,这是一年超过一年。
2009年北京市第五届“挑战杯”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圆满结束。本届竞赛共有54所高校提交了547件作品,我校上报的12件作品覆盖了哲学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、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,经过专家评委的网络评审和特等奖答辩,我校教科院李佳楠、杨帆等同学的作品《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母亲教养方式和社会适应》经过特等奖答辩荣获特等奖,经资质审查共有525件合格作品进入评审阶段。5月2日—5月27日,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委对合格作品进行了网络评审和特等奖答辩,最终确定特等奖32件,一等奖63件,二等奖116件,三等奖212件。
2011年第六届大赛中,物理系谷菲、陈剑桥、陈晓雯的《基于LabVIEW的激光窃听声音的分析及处理》、历史学院顾琼敏的《论晚清维新知识界的“世界”图景(1880—1900)--以“中西优劣论”为中心》从658份各高校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,获北京市特等奖,被推荐参加第十二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。此次比赛成绩是自参加本项竞赛的最好成绩,相信这必将激励着我校学子不断扎实专业知识的学习,不断攀登科学高峰,不断创新思维方式,勤于实践,乐于思考,最终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,为科教兴国宏伟蓝图的实现贡献青春和力量。
日前,第七届“挑战杯”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绩揭晓,我校12份作品获奖,其中特等奖2项、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5项。根据全国“挑战杯”报送规则和作品成绩,生命科学学院王晨同学的《3D技术在古生物复原中的应用》,教育学院刘一婷等同学的《游动的生存,不游动的生活——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8位流动摊贩生存状态的研究》,信息工程学院杨博等同学的《远程语音控制多功能嵌入式智能车的设计与实现》等3份作品从北京各高校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,被推荐参加第十三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。我校以团体总分530分获“首都优胜杯”。
我校在没有商学专业的背景下,于2004年参加了挑战杯创业大赛。2004年首战告捷,一项作品在北京市荣获银奖,2006,2008和2010年,年年都更新的收获,更好的创新,更多的创意。在“崇尚科学、追求真知、勤奋学习、锐意创新、迎接挑战”的良好氛围,引导青年学生提高素质、全面提升科研能力的宗旨下,在校团委的正确领导下,相信有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个活动,并在活动中收获更多。回望过去,我们收获的不只是成绩,更多的是信心,是荣誉,挑战与机遇并存,“挑战杯”带给我们的,参与,收获,感动,机遇。